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黄持,编辑:杨光,原文标题:《上海疫情:无人配送车的期望与失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和京东3246名快递小哥“自杀式物流”一起奔赴上海的,还有100余台京东无人快递车。
一张张身穿红色工作服,头系红色发带小哥“逆行登车”的画面传遍网络,而照片背后,是在上海停摆一个多月的2500万人的期盼和希望。
但第一批支援的快递小哥到达上海后,面临的是大量订单积压、路况不熟、超负荷工作、后勤保障不足的种种挑战,也让京东承诺的送达时间,在一些地区不断被延迟。
和人同样遭遇的,是无人配送车。
京东、美团、新石器、行深智能……上百台无人配送车同样从全国各地被调运上海,希望为基层社区、医院、学校带来及时的运力补充,但也有企业向汽车产经坦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还是很多。”
这座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城市,有1家Costco、2家山姆、9家沃尔玛、27家家乐福、38家永辉超市、73家盒马、超过6000家便利店,日常有大约10万名外卖骑手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但4月16日,上海对外发布的外卖骑手在岗人数仅1.8万人。
严重的物流运力短缺,让物资无法顺利送达到居民手中,每天6点起来抢菜,成了几乎每个上海人都必备的一项技能。
无人配送车被看作是希望的光,这些被上海市民亲切称为“铁憨憨”的家伙,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告诉汽车产经,在嘉定校区内,已经有无人配送车正在为校内的1万多名学生配送每日三餐。
有居民和志愿者将其看作是“救命稻草”,也有业内人士称这是无人配送车的实战大考。
但就像京东所面对的,一面是逆行者的勇气,一面是苦等收货市民的焦躁,几百台无人车在上海也正经历着不同的两面。
“能多送一户是一户”
一位居住在上海浦东,负责社区团购工作的“团长”告诉汽车产经,目前小区内团购物资配送的方式是送货方将物资送到小区门口,“团长”接收物资并用记号笔标记送达居民的门牌号,然后开着车在小区内逐楼送货,将物资送到单元楼下,居民在下楼取货。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而这恰恰是当下上海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
上海部分无人车企业投放情况
在无人车投放的美团买菜康桥站,站长杜海涛说:“有了自动配送车帮忙,又可以把配送的目标提高了,能多送一户是一户。”
多位无人配送车运营企业的人士也向我们表达了这个观点:目前无人车对于缓解基层运力紧张的确有着显著的效果,也获得了认可。
比如应用京东无人车的嘉定华漪园社区,志愿者只需选定物资对应的单元停靠点,将物资放入相对应的舱格内,无人车就会自动行驶至相应楼栋单元门口,再由志愿者开门卸货。
再比如虹口区水木年华小区,原本物资只能送达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人工配送至各单元,而随着无人车的加入,小区内的人工配送工作就可以用无人车替代。
水木年华小区内的新石器无人车
朱西产教授认为,无人配送车在疫情期间大的价值是解决非接触配送和消杀问题,他说:“我运送完就可以用酒精喷一遍,但如果用人送,总不能对人喷一桶酒精吧?甚至我还可以把紫外线消毒灯直接放到车里,同样换做人来服务的话也是做不到的。”
而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目前无人车由青年志愿服务总队使用,负责将盒饭从餐厅转送至宿舍,再由志愿者分发至各个楼层。相比学校之前使用的电动三轮车和小推车,尤其在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下,无人车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另一个场景则是医院,在瑞金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以及多个方舱医院同样入驻了无人配送车。
瑞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以往医疗物资和核酸检测样本的内部转运,基本都通过小推车徒步配送,而无人配送车可以一次性运载数十份医疗物资,可以很大程度节约一线工作人员的时间。
禾赛合作伙伴新石器无人车入驻方舱医院
而在方舱医院,无人车可以替代医护人员完成简单但耗力的流程化工作,还可以承担环境消杀、医疗废弃物运输等功能。行深智能在临港方舱医院投放的无人车可以24小时待命,单车平均每天可以配送400件物品。
雪中送炭,还是杯水车薪?
当我试图询问一些在上海的朋友是否看到了无人配送车的身影时,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而一位无人配送车运营负责人也向我们坦言:“进入上海后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还是很多,目前能有多少需求,我们也在研判。”
因为想引入一台无人配送车入驻,并非那么容易。
比如《汽车电子设计》创始人朱玉龙在微博上写到,目前上海无人配送车有以下入驻条件:
社区规模3000人以上,有抗疫物资配送需求; 社区能开具防疫通行证; 道路环境相对宽敞(路宽2米以上),适合无人车配送; 无人车教练在封控期间需要驻场服务,社区能够确认志愿者身份并提供食宿; 社区提供工作人员一起学习无人车使用,协助日常管理和装填件。
禾赛科技也向汽车产经表示,无人车运行有最低技术要求,过窄的道路、过小的转弯半径和空间都会超出设计运行的条件范围,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发。
在封闭的校园内,通过培训志愿者负责无人车运行
再比如像学校、医院这样的封闭管理区域,所涉及各个部门的层层审批与协调流程,也异常复杂。
而封闭管理也使得企业的无人车运营人员无法进入现场工作,只能通过远程技术或培训场内志愿者的方式进行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禾赛科技的工作人员就表示,这是无人车物资配送的大挑战,因为难以进行现场场景和技术勘察,同时居民区环境多样,行驶条件更为复杂,存在一些超出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的情况。
为此,技术团队只能通过紧急研发无人车远程无人部署技术,实现了在现场无人配合的条件下实时建图,远程调试,努力实现快速落地和无接触落地。
事实上,这些现实的障碍,让无人配送车并没有发挥出大的运力,甚至有一些车辆在调入上海后仍处于闲置状态。一位复旦大学的同学也对汽车产经表示,目前校内大量的物资配送需求,主力仍然是电动三轮车,因为其装载会更加灵活,无人车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朱西产教授则指出,目前无人配送车的装填与取货仍然需要人员的参与,这在封控区域可能还是存在“最后一步”的困难,这也限制了无人配送车大限度发挥运力。
无人配送,落地依然很难
无人配送车并非新鲜事物,几家互联网公司也早已在全国多地实现了上路测试,可见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
但这次疫情是否真的会助推其加速落地?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谨慎乐观,因为目前无人配送车仍然不能解决规模化与政策的两个难点。
比如成本问题。
禾赛科技表示,无人配送车属于低速物流场景,其对激光雷达的价格更为敏感,需要高性价比、中高性能的产品。
根据网上公开信息统计,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会因车型(底盘+上装)、传感器方案、计算平台选择的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目前部分企业能做到整车成本20~25 万元左右,也有企业的整车成本在50万元左右。
而如果根据其使用寿命与运营成本综合核算,目前无人配送车单月运营成本超过了1.2万元,远超平均6500元的人工配送成本,而只有当其硬件成本显著下降至5~8万元后,商业价值才会显著体现。
亿欧智库对无人配送车成本的计算
再比如法规问题。
去年10月,美团无人配送车曾在北京顺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行业关于无人车上路的安全和责任问题探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说:“在现行《道交法》下,有安全员配置的L2、L3级自动驾驶车辆是可以解决法律问题的,但如果没有安全员,则面临法律的空白。”
同时,余凌云教授还表示,目前对于无人车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的认定也存在争议。尽管一些企业将无人配送车定义为非机动车,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以实际鉴定为准,而不参考其是否上牌照、是否进入目录,只要超标就会被认定为机动车。
因为目前全国各地对于无人配送车的政策尚不统一,大多数运营区也都是地方政府设立的示范区、测试区,并不具备可复制性。因此这次在上海投放无人车,尤其是在公共道路行驶,也存在着很大的灰色地带和合规问题。
此外,在无人配送车的生产制造方面,也尚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
目前无人配送车产业链条上,主要有三类企业:以美团、京东为代表的场景方,以新石器、行深智能等为代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以易咖智车、厦门金龙这样的底盘或整车供应商。
同时,这三类企业之间也有相互的合作与跨界,比如毫末智行与美团合作量产“魔袋20”,同时还可以提供解决方案或是整车支持。而京东的合作方包括了行深智能、金龙客车。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也应该看到,相比于无人配送车研发之初所需要面对的极为复杂的配送场景:种类多、批量少、频次高、配送节点多、交通状况复杂。疫情期间的配送场景变得简单了很多。
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用户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配送问题,配送路线和道路环境也更加简单。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只要把蔬菜物资准确送达,就已经是出色完成任务了。
这也使得此次疫情,成为了众多无人配送车企业检验产品实践能力的一个机会,也让更多普通人看到了无人配送车蕴藏的价值和潜力。
写在最后
也许几百台无人配送车,对于大上海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但至少在其入驻的小区、学校和医院,能够减少一个人力的消耗,能让多一户人家更快拿到物资,就是它们的价值。
一位上海市民在微博中这样写道:“小区送资源最后100米压力甚重,在小区物业和居委会都团灭的情况下,居民靠自己的能力找来了无人车,突然感觉居民真的各显神通,超级厉害。”随后附了两个“哭脸”表情。
问题和挑战依然很多,但几乎所有的受访企业都表示,在非常时期,无人车的加入能多帮助一个人,都是它的价值所在。
只是当一切回归常态后,如何提升技术,解决法律问题,无人配送车依然有着漫长的道路。
世界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许,也没那么糟。也愿上海,早日安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黄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