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在中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
目前创新互联建站已为上千余家的企业提供了网站建设、域名、网站空间、网站托管、服务器租用、企业网站设计、临高网站维护等服务,公司将坚持客户导向、应用为本的策略,正道将秉承"和谐、参与、激情"的文化,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齐心协力一起成长,共同发展。
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
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第一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指导。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强制监督、检查。
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监督、检查。
扩展资料: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精神,明确了以下基本原则:
自主保护原则: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自主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自行组织实施安全保护。
重点保护原则: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特点,通过划分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系统,实现不同强度的安全保护,集中资源优先保护涉及核心业务或关键信息资产的信息系统。
同步建设原则:信息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应当同步规划和设计安全方案,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动态调整原则:要跟踪信息系统的变化情况,调整安全保护措施。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类型、范围等条件的变化及其他原因,安全保护等级需要变更的,应当根据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重新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根据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调整情况,重新实施安全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说起“等保”,相信网络安全从业者对这个词非常熟悉;但对非从业者而言,“等保”这个词就变得十分陌生。那么等保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等保?怎么做等保?所谓等保只是个缩写,它的全称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的内容介绍。
等保到底是什么?
等保,全称叫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顾名思义就是指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方便的中重要程度以及风险威胁、安全需求、安全成本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并采取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技术、管理措施、以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
总结来讲,等保就是保护互联网数据的一种标准方法体系,里面规定了方方面面。
为什么要做等保?
①降低信息安全风险,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②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
③满足相关主管单位和行业要求。
④合理地规避或降低风险。
怎么做等保?
一、等保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①定级:邀请几个网络安全专家,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相关指南结合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定级,并出具定级专家意见。
②备案:通过备案工具填写完整系统表单,然后将全部材料一起送到所在地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进行备案,这个过程正常需要十个工作日完成。
③安全建设整改: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差距分析,针对不符合的项目以及行业特征进行整改。
④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是验证信息系统是否满足相应安全保护等级的评估过程。
⑤信息安全检查:根据客户需要配合完成的自查工作,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落实完成自查流程。
二、等保分为几个级别?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不需要测评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建议2年一次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每年至少一次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半年一次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涉密、超越等保范畴
三、什么群体/行业需要开展等保?
①政府机关:电子政务网络。
②金融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
③电信行业:各大运营商。
④能源行业:电力、石油等。
⑤互联网单位:各大企业、上市公司等。
四、等级保护测评流程,周期多长?
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分为两大块: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
①管理层面: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②技术层面: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
按照政策要求三级信息系统每年至少需要开展一次测评;二级信息系统一般建议每两年开展一次测评,但是部分行业明确要求每两年开展一次测评。
一个二级或三级的系统现场测评周期一般一周左右,具体时间还要根据信息系统数量及信息系统的规模,有所增减。小规模安全整改2-3周,出具报告时间一周,整体持续周期1-2个月,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总的要求一年内要完成。
首先要明白:
为什么要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呢?
第一、开展等保的最重要原因是通过等级保护工作,发现单位信息系统与国家安全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查明目前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足,通过安全整改之后,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系统被各种攻击的风险。
第二、等级保护是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的基本政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下简称“27 号文件”)明确要求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行等级保护制度,提出“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第三、很多行业主管单位要求行业客户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目前已经下发行业要求文件的有:金融、电力、广电、医疗、教育、电子政务等行业,还有一些主管单位发过相关文件或通知要求去做。另外信息安全主管单位要求我们去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网络安全工作,主要有:公安、网信办等行业主管单位。不做等保的话,没法向相关主管单位及行业主管单位汇报自己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
第四、合理地规避风险。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大的信息安全事件,我们日常经常听到或看到的有,某某网站网页被篡改了,用户敏感信息被泄露了,更多的一些小范围安全事件我们不清楚但是在发生。
对于发生比较大的安全事件,首先主管单位们要去现场调查,如果你没有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就是你的信息安全工作没有开展好,没有开展到位,国家最基本的等级保护工作都没做,你说你买了很多防火墙,很多安全设备,那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如你实实在在拿出备案证明,拿出测评报告说服力强。
如何开展等保工作?
只找符合规定要求的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找有测评资质的的测评公司去开展,该单位至少具有该省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协调小组办公室发放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推荐证书》,同时部分省份要求测评机构在用户单位所在地级市公安网安部门备案,备案成功后方可在当地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公安机关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密码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管辖范围的事项,由有关职能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及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负责等级保护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第四条 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及相关标准规范,督促、检查、指导本行业、本部门或者本地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第五条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及其相关标准规范,履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章 等级划分与保护
第六条 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坚持自主定级、自主保护的原则。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第七条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以下五级: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第八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依据本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保护,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第一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第二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第三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第四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专门需求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强制监督、检查。第五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特殊安全需求进行保护。国家指定专门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监督、检查。
第三章 等级保护的实施与管理
第九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具体实施等级保护工作。
第十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本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有主管部门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可以由主管部门统一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对拟确定为第四级以上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请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十一条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确定后,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满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或者改建工作。
第十二条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技术标准,参照《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2006)、《信息安全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2-2006)、《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3-2006)、《信息安全技术 服务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GA/T671-2006)等技术标准同步建设符合该等级要求的信息安全设施。
第十三条 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参照《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20282-2006)、《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管理规范,制定并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运营、使用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应当选择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测评机构,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测评。第三级信息系统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等级测评,第四级信息系统应当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等级测评,第五级信息系统应当依据特殊安全需求进行等级测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安全保护制度及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第三级信息系统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查,第四级信息系统应当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查,第五级信息系统应当依据特殊安全需求进行自查。 经测评或者自查,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未达到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制定方案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 已运营(运行)的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在安全保护等级确定后30日内,由其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新建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在投入运行后30日内,由其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隶属于中央的在京单位,其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并由主管部门统一定级的信息系统,由主管部门向公安部办理备案手续。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在各地运行、应用的分支系统,应当向当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办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备案手续时,应当填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第三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一)系统拓扑结构及说明;
(二)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三)系统安全保护设施设计实施方案或者改建实施方案;
(四)系统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清单及其认证、销售许可证明;
(五)测评后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技术检测评估报告;
(六)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专家评审意见;
(七)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