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传达 • 有效沟通

从品牌网站建设到网络营销策划,从策略到执行的一站式服务

不轻的轻单是怎么重死的

尽管自 Qdan 推出以来,我就一直想要研究这款产品。只可惜,直到它宣布团队解散,自己却没有多少精力去思考清单体产品的形态。

10余年的天等网站建设经验,针对设计、前端、开发、售后、文案、推广等六对一服务,响应快,48小时及时工作处理。成都营销网站建设的优势是能够根据用户设备显示端的尺寸不同,自动调整天等建站的显示方式,使网站能够适用不同显示终端,在浏览器中调整网站的宽度,无论在任何一种浏览器上浏览网站,都能展现优雅布局与设计,从而大程度地提升浏览体验。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从事“天等网站设计”,“天等网站推广”以来,每个客户项目都认真落实执行。

在我看来清单的失败无非五个方面:

内容生产方式

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内容与平台的关系

内容消费方式与清单体

内容消费者是谁

五个角度看轻单的失败 内容生产方式与清单体

Qdan 成不成,首先在于它如何改变原有的内容生产形式。为此,这个团队做了什么呢?

为了把清单体往Qdan上靠,他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框架标准,让内容生产者往里面填空。比如每一个输入框只能输入一条内容,加图片要一个个插入,等等。当然,输出的结果的确很规范。每一篇内容看上去阅读体验都还不错。

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这样子给内容生产者,甚至是搬运工都带来了不少负担。所以 Qdan 根本就不适合内容生产,也绝没有任何可能创造出特别的内容

由于在内容生产上,它并没有变轻,所以我宁愿去使用 Markdown 类的博客,以致试用之后,我几乎没有碰过这个太重的平台。

内容生产关系与清单体

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有两种,其一是工具形态的改变,比如提高清单的排版质量的应用之类;另一种则是通过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动力,比如打造活跃的社群之类来完成。以往所有的信息变革都无外乎于此。

尽管 Qdan 看上去加入了或想要增加类似 Twitter 的关注、转发、收藏、点赞、评论等社交网络标配的机制,但这些和清单体有什么关系?这些可都对优质内容的生产提供不了多少帮助。

如果人们无法完成在同一话题下的聚合、讨论与协同进行内容组织,这个平台和Medium、Twitter 或者 Pinterest 之类又有什么区别?

清单体有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平台

如果它对于信息的生产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这个满是清单的平台又有什么意义呢?

仅仅因为人们喜欢阅读这种内容形式?

事实上,清单平台不应该仅是一个清单聚合的地方,平台并不仅仅要帮助内容生产者展示他们的作品,否则就会为了形式而形式。

清单之所以聚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解

一些内容需要更简洁的表现,文本的逻辑需要有穷而互斥。

还有一些内容可以无限的延伸和拓展。

兴趣和思考可以创造出有趣的联想。

然而,把它们限定在一个滑稽的文本框里的 Qdan ,对内容本身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可以说上面的内容除了躯壳相同外,根本不存在本质的共识。所以 Qdan 成为一个专门的平台也就没有了意义。

内容消费方式与清单体

虽然清单体对内容生产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它对内容消费的价值也值得深入的思考。

这种简明的形式,对内容消费者明确认知对象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倘若只是像BuzzFeed 那样随意的列出条目,Qdan 和一般的媒体其实并没有区别。

当其他平台搬运来的内容开始堆入这个仓库,我并不能理解它在阅读体验上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人们浏览这些条目,然后乐呵一下去转发,然后忘掉它们,接着读下一条。这是媒体的逻辑,是Geekpark的逻辑,是可能吧的逻辑。但不该是 Qdan 的逻辑。

我一直暗自期待和推崇这么一类内容平台,它能够用内容让读者主动的根据建议找到新的行动方式,并改变自己的生活。

近日在 Producthunt 榜单上出现了一个名为 [Startup Launch List ]的产品,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它也正是唤醒本文的缘由。在上面,每个读者可以根据需求在列表中勾选,系统会反馈出对应的清单,并引导自己去行动。

对,这是一个行动的媒体。清单就像一个个可以具体执行的指南一样。这一点早先在 Wunderlist 的大众清单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内容消费者是谁?

谈到这里,内容消费者就不可能是普通的受众,他们已经有太多的清单媒体了。

如此甄选下来,核心的内容消费用户,也就是 19%,需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在自己的兴趣与专业领域内,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愿意参考清单,作出现实中的行动。

能够积极的参与互动。尤其是在思路被激发后,根据现实的反馈,参与内容的补充。

这当然也会决定内容的传播不会只是简单的转发,而是更真实的体验。

别搞错了,清单体要的是 UOC 不是 UGC

总之,Qdan 只是一个传统的社区+媒体。但它既不是一个社区,因为互动不足;又不是一个媒体,因为内容生产方式和质量上也不专业。所以,它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革新之处。

有趣的事,在它诞生早起,许多人将之称为一个 UGC社区。尽管这种相较于专业媒体编辑进行的清单体创作,这种叫法看上去有那么些相似,但其实是一种错觉。

基于这种误解,人们在上面像在论坛发帖子一样创造自己的列表,并成为帖子的楼主。这也造成了 Qdan 在内容运营上的”失控”。

可是,清单的本质不应该是对内容的整理吗?难道人们就没有发现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是被直接创作出来的,而是被发现和聚合的吗?

正是因为整理和聚合的特性,其实UOC (User Organise Content)才是清单体的归宿,也是让它变轻的唯一办法。

对应地,人们需要的只是用最便捷的方式,把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放在一个列表里,就是这么简单。不管是自己创作,还是采集别人的内容,都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单体是一种去个性化的内容形式,它更注重的应当是内容本身。 所以 UOC 同样也意味着内容本身比作者的属性标签更为重要。人们会更需要通过协作来编辑出更优质的清单,而不是独自占有各自的片段。这也是 UOC 的本质特征。

但当下,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独霸用户的内容。以小型社群的方式进行组织,可能会是最恰当形式。

畅想了这么多,也只是一些理论化的总结。

至于清单体的理想化产品到底该如何,其实我反倒认为 UOC 要求清单体的形式,而不是清单体要求 UOC 的组织。

不过,这些也都尽是YY而已。

延伸阅读: 谈谈UGC产品 也谈谈知乎与轻单 想要玩内容结构化的轻单,怎么就到此结束了? “知乎的互补产品”轻单,缘何创业10个月就团队解散?

网页标题:不轻的轻单是怎么重死的
本文来源:http://cdkjz.cn/article/cpepjc.html
多年建站经验

多一份参考,总有益处

联系快上网,免费获得专属《策划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预约面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大客户专线   成都:13518219792   座机:028-86922220